成都市中区一带街道的格局,因筑了以春熙路为中心横贯东西的蜀都大道及其后的城市建设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提督街到文化宫(现已迁到金沙附近,原址已不存在)、太平街(现在叫太昇路)这一段,不通公交车。较之与其平行的蜀都大道,给人的印象仿佛成了一段盲肠。而老成都都知道,以前它却是直接总府街、春熙路的十分繁荣、闹热的一条大街呢。
从提督街到总府街,在1976年以前和整个成都的街巷一样,基本上保持着民国以来的样子:穿斗结构的瓦房,马路约两车道稍宽,店铺则鳞次栉比。过了提督东街,就是总府街了。因为紧邻春熙路,多了一些西式建筑,但楼也不高。要知道,大约20世纪50年代初期,草市街建成都旅馆,仅四层楼,在成都还是大新闻。惹得一些人,大老远地跑到“工地”看“稀奇”。其后还一度成了成都的“地标”。在这三条不长的通往春熙路的大街上,仅两条提督街上就有一座影剧院、一个公园、一所小学、两个浴室、两家清真牛肉馆和齐鲁食堂、嘉禾、民众及时食等若干家大小不等的歺馆、靣馆,而药店、茶叶店、煙铺子、鞋店及文具店、书店、美术社、刊刻社、裱褙铺、百货店、寄卖行等等店铺,更是一家连着一家。这些店在1958年前,都是私家经营。从解放初到1958年,可谓街市繁荣,百业昌盛。
这段路,真是聚集歺饮、娛乐、商业、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提督街的军影(成都军区影剧院),是一个中心。这里曾上演过京戏《十五贯》,川剧《白蛇传》等,电影则播映过《白毛女》、《智取华山》等国产片和大量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钦差大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华沙一条街》等等影片。戏剧、电影开演前,剧场门口和街对面都挤满了人:忙着进场观看的,不进场看却在场外看海报、看闹热的也不少。特别是晚上,店铺、歺馆灯火通明,宵夜的、购物的,都聚集在这里,几乎把街都扎断了。何况提督街口斜对军影,还有两家并排的前店后作坊的炒花生米店——“皇后花仁”和“苏打花仁”呢。甜咸两种,甜为红衣,咸为本色,没有一颗脱了衣子的;两分钱一袋,香脆可口。买袋花生,一边吃,一边站在挤闹热的人群中看闹热,多惬意!好在解放初期,洋马(自行车)少,汽车也少,又沒有交通规则,更不消说快慢车道和斑马线了。
朝前走,以文化宫为中心,对门的沟头巷口就是一可容二三百人的大茶铺。茶铺的一边是喝茶听评书,一边是听唱金钱板的,只听那演唱声、金钱板声和响堂木声不绝于耳。门口一堆人围着看“小神仙”算命的,闹闹哄哄。其余茶客各说各话。小贩 “瓜子、香煙、花生米”的叫卖声,加上叶子煙、纸煙的煙霧构成了这里的特殊氛围。大家各自在这里享受着、快乐着。茶铺右侧有家卖“鲜羹汤”的小铺子,生意十分红火。这鲜羹汤,类似乐山豆腐脑,但却没有豆花,汤鲜稠,味别致,分酥肉和烧牛肉两种。8分钱一碗。现在则已成绝版。同样绝版的是巷口右侧的一家甜食店卖的红苕。这在当时的成都,就只此一家。那是一口大铁锅上堆得像一座小山样的个头匀称、去皮的红心红苕。经过特制的冰糖和油料加工后,在电灯光下发出悦目而诱人的红亮色。当然,售价是不便宜的。巷口左侧有一家“新宫毛肚店”。一个小砂炉,杠炭火上架一小铜锅。锅内呈豆瓣、辣椒及高汤熬制的滷水,毛肚、血旺、肉片、白菜等装盘。较之今天大行其道的火锅,“新宫”的火锅,就显得小气、简单而寒伧了。不过,成都的《火锅史》,大概还得从它说起吧。生意最火的还是那几家红锅馆子和牛肉馆。入夜,馆子内热闹非凡。歺馆的堂倌,口齿利落,心算快且准。顾客食罢惠账,只看桌面盘、盆、碗、盏,一边报价,一边叠加,麻利迅速,一口清。添汤、报菜、传菜,一路地唱着,把整个店堂营造得生气勃勃。百货店及干杂店等也是灯光明亮,顾客盈门。
对门的文化宫则早已关了宫门。它的热闹是在白天,尤其是星期天更是热闹非凡。文化宫的全名是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少城的人民公园比,它小得多,但处于市中心,人气却很旺。文化宫内有图书馆、茶园、乒乓球桌、台球室、篮球场及健身运动器材如单双杠等等。有荷池,亭阁,是人们憩息的好处所。后来又建了电影院。解放初,一些著名的曲艺艺术家曾秉坤、李月秋、戴子斋、盖兰芳等也都在这里献过艺。名家演出时那个闹热场面真没得说。街上还有两家美术社,专画领袖像,因为每年的“五一”、“国庆”都要举行集会、游行的。集会、游行则必须抬着这些画像。所以,当画家在画像、涂彩时,街上也时时围着一些人。提督东街小学原来是“三义庙”。现在武侯祠内的三义庙,解说是由提督东街迁来。现在的庙和原来的庙明显是两回事。学校门前是一个大裱褙铺,壁上裱褙的多是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的作品。他们的画,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样的行市。对门的禧联春寄卖行,寄卖的东西,琳琅满目,令人开眼……
1958年后,这样的场景,也就消失了。当然,成都人平静、闲散、自得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作者简介】黄福康,男,锦江退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