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嘤鸣心语

党建工作

《再塑浣花女》甘宗桐

发布日期:2017-07-13 09:10     点击次数:   [打印]   [关闭]
分享:
 

浣花祠掩没在名贯天下的杜甫草堂内几乎被人们淡忘了,而祠堂内还孤零零地塑着一位成都本土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女英雄——浣花女也几乎少有人提及了。我怀着追慕英雄的好奇于近年查阅了一些资料,才逐渐丰富了对这位女英雄的认知,乃列于后,权作对英雄的缅怀!
   
浣花女,又称任女,名媛。乃浣花溪旁浣花村人。据史载:任女少时喜弓马,善骑射,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健康、勇敢、美丽、善良的女子。唐代《蜀中名胜记》载:任氏夫人微时以四月十九日见一僧坠污渠,遂救起为其清洗其衣,顷见百花满潭,和尚绝非凡人,为此任姑娘积了很大功德,也受民间广为赞誉。
   
其后,因西川节度史崔宁微服私访,得识任女,见之甚欢,遂以重金聘纳为妾,后续正称为浣花夫人(浣女人品出众,绝非等闲)。唐大历三年,泸州杨子琳趁崔宁奉诏入京之际,突袭成都,崔弟不敌至外城失守,内城告急。任夫人果断散尽家财,募兵数千,顶盔披甲,跃马横戈亲率出征,深得成都民众支持配合,一举击溃叛贼,守住成都。朝廷因浣花夫人保卫成都有功,遂封其为翼国夫人,后在浣花溪畔修建翼国夫人祠以资祭祀,唐人卢求在《成都记》中证实浣花祠建在浣花溪畔,另有浣花亭,离草堂寺三里
   
成都人民视浣花夫人为守护神,修祠祭祀从此不断,五代前蜀王建曾封任氏佑聖夫人,并修佑聖夫人祠。至元、明以来数百年几毁几建。清光绪十二年,因外受西方列强侵侮,国人怀念浣花夫人卫国情浓,遂再次修浣花夫人祠于草堂寺内,并塑像、立碑。碑文由当时成都知府黄云鹄亲撰:“……若非任氏,募士自将击之,贼安能退,朝廷之符印,阖城百姓之身家安能得保……而任氏以一女子临危不惧,一战败贼,所全实大,蜀民世世祀之,宜矣。
   
后来,浣花夫人祠更遭毁损,几成空廟一座,现仅存的浣花女塑像是文革后期,我省雕塑家赵树国所塑。
   
为颂扬浣花女的英雄事迹,成都人民还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泛舟浣花溪的民俗活动。
   
农历四月十九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原说是浣花女为和尚浣衣遇仙的日子,后史载则说或是浣花女诞生之日。元代华阳人费著在《岁华记丽谱》中记述了浣花日的盛况:“……太守出笮门,至梵音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戏、竟渡。官舫民船乘流而上下,或幕帘水滨,以事游赏……”可见官民齐庆,盛况空前。
   
南宋任政一在《游浣花溪》中也有载:“……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城,行十里入梵音寺,罗拜翼国夫人祠,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凡游者驾舟如屋,饰以彩绘,连漪御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閧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人每至浣花日则顷城而往。似已见浣花溪两岸及溪间弦歌阵阵,人声鼎沸之盛况矣。
   
这重要的一天被称为浣花日,又叫浣花遨頭。自唐至宋末,持续数百年才渐渐淡化下来。
   
唐朝大诗人岑参(时任乐山刺史)对浣花夫人的英勇事迹十分敬佩,写下一首诗赞之:
    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出能定三军;
    仍将玉指调金镞,汉北巴东谁不闻。
   
善良、美丽、勇敢、智谋、舍己卫国的女英雄在代代颂扬中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故事:浣花女为又脏又臭的和尚浣洗袈裟,顿时百花满潭,和尚口念涤却尘心莲花生,吉祥降与浣花人,随即飘然而去,不知所踪。这个故事既是人民对英雄的赞美,也是人民对英雄的祝愿。好心得好报,终于成就了这个平凡女子光辉的一生。

后记:历史上浣花女的事迹在民间有相当影响,由此形成的浣花文化也十分厚重。解放后,四川省曾以浣花女为题编演川剧,陈毅副总理点观此剧后,对女英雄赞赏不已。笔者希望通过更多人的努力发掘,还原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女英雄形象,供后人膜拜、景仰。这也必将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锦江两岸的旅游文化增色不少。

【作者简介】甘宗桐,男,白果林退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