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嘤鸣心语

党建工作

《访邓小平故居》邓经武

发布日期:2017-05-04 09:10     点击次数:   [打印]   [关闭]
分享:
 

    小平故居陈列的两份文献上邓小平的的批示,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份是揭发信:1982年,为中央军委几位副主席“进口三辆西德奔驰牌三排座高级小轿车以后”,几位军委常委也要求动用外汇为自己“换成同样的高级小轿车”,理由是国产红旗牌轿车过时了,“经常坏,耗油量很大等”。虽然“经先念同志、杨勇同志批准再进口同样的高级小轿车十二辆”几乎已成既定事实,但被邓小平毅然叫停。他的批示首先肯定揭发者的“意见是正确的”,再顾及批准其事者的面子说“此事可当未执行”,最后是明确态度“应该停止”并且具体指示“即告外贸部”以防延误而造成既定事实。

    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动荡的大破坏,“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的中国,更需要厉行节约;而“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汇,动用如此稀缺的外汇资源购置奢侈的轿车,实在有些不恰当。同时,也不能助长官场的奢靡之风。邓小平的“政治性”、“原则性”,于此可见一斑。由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今天高悬在各级官员头上的“八项禁令”,实际上就是为了打造不敢、不能、不想、不愿腐败的防治腐败环境,不让腐败分子有任何腐败机会和藏身之地。腐败是摧毁民心的毒药。自古以来,群众最痛心、最怨恨、最反感、最抵制的就是腐败,干部管不好,民心就会丧失殆尽,政权就会动摇,社会就会混乱。邓小平处理问题深得民心,这是一个典型个案。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欢迎赫鲁晓夫的宴会上、在“文革”中,曾多次赞誉邓小平“政治性强,思圆行方;既有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其实,此类事情甚多,为了维护原则性,邓小平敢于碰硬摸老虎屁股。最典型的莫过于“文革”后期刚刚复出,邓小平就敢于大刀阔斧地“整顿”社会混乱,发展国民经济。他的政治智慧表现在,把毛泽东从19748月至19751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先后作出并重申的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项指示,聚合一体,提出三项指示是各项工作的纲,“纲举目张”,以此统领1975年对中国各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整顿,由于是“伟大领袖”的指示,“四人帮”等难以公开对抗而不得不接受,更由于全国绝大多数人久乱思治、久贫思富的强烈拥护,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这里不妨暂时回到当时历史的现场。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包括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动乱分子。比如“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是要加强集中统一。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等这些整顿深深触及极左思潮的命根,也客观上否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被视为“为走资派翻案”和“否定文革”,于是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最新最高指示“翻案不得人心”巨型标语瞬间遍布中国各个角落。1975年秋,在温江地区帆布厂所在的金堂县淮口镇的主街上,这幅“最新最高指示”,在一个薄雾迷蒙的清晨被几个晨练的青年用了近半个小时,取掉一个字,其结果,这条横挂在大街上方的巨幅标语,就成了“翻案得人心”!奇怪的是,大街上熙熙攘攘来往的各色人等,似乎对此熟视无睹,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还是有意让其保持下去?也许更多的人看到了是会意一笑。还有更奇怪的,居然没有发生“追查”的事件。这说明邓小平1975年“重新收拾旧山河”的全面整顿,是深得人心的。本文笔者,就是当年那件事的参与者之一。

     小平故居陈列的第二份文献批示,是对最高人民检察署一份报告的批示,原文是“报告太多太长,并非好事”!他曾坦言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不喜欢做表面文章和搞花架子,一切工作都以见实效为准。邓小平的人生哲学,绝非斗争哲学,而是实践哲学。换句话说,邓小平的理论核心就是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就是少说大话多干实事,如“摸着石头过河”,“不务虚名、多做实事”,“不搞争论”等,又如“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名言。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以“实干”为特征,他不追求从形式上去构筑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实实在在的新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比较实际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他并不“革命浪漫主义”地想象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着手,因为他要领导的中国的具体情况是严峻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更何况“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于是,他强调了一个根本关键:社会主义就是极大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过,我更愿意回顾的是在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当时的“千万知青回城浪潮”。1978328日,邓小平在同胡乔木等人的谈话时指出: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719日,华国锋在同胡耀邦谈话时提到知青问题时也提到:小平讲能不去(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1018日,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的上海知青发出《北上请愿并致党中央、华主席、邓副主席一封公开信》(该场974人联名签署),喊出了我们要回家的心声,并组织请愿团赴京。

    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正视肇兴于“文革”波及中国各个角落、触及中国每一个家庭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既然那场运动获得的是四个不满意(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就必须进行纠正。邓小平19783月主张城市青年不下乡197910月要求扶助知识青年就业,知青问题于此获得彻底解决。这是需要极大胆识的,因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伟大领袖亲自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要纠正必然有巨大的政治风险。“知青问题”的解决,再次获得全国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紧接着就是中国高校招生的恢复和招生制度的改革。1949年开始的中国高等教育,因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理念,尤其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血统论思想,致使一些优秀青年因为“家庭出身”而难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1977年复出的邓小平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而选拔的标准“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他认为文件中的政审条件太繁琐,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于此,中国有志青年,终于获得平等公正的发展机会,笔者即是受益者。

    在小平故居展示有他自评:“自我评价,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

    我更愿意把邓小平视为一个厚道宽和的长者(19569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评价他“是个厚道人”)。他让愿意读书的青年有书读(恢复高考制度,不管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在知识和才能面前人人平等);他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过上温饱的生活(大力发展生产力);他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得到尊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历史是客观而公正的,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发展的促进贡献或阻碍作用,人心自会有一杆秤的。

   

【作者简介】邓经武,男,十陵第四退休组,20157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