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高校的初创史,很少有像20世纪70年代末期创办“成都大学”这样,是在无校舍、无师资、无生源的条件下匆匆上马的。那时“文革”刚刚结束,拨乱反正,百废待举,当时邓小平心里清楚,受害最深是教育,社会最缺是人才,于是下决心在1977年底立即恢复高考。第二年,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大学恢复及专业设置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动员地方党政力量创办新的大学。
在这一背景下,1978年5月四川省委要求成渝两市各建一所大学,批示“在省财政收入中划拨一百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其中的五十万,就是成都大学初创的“第一桶金”,成大也由此成为中国高教省市共建体制的先行者。
今天的成都大学,已经是占地面积近三千亩,在校师生近三万人,以人文学科、管理学、社会学科、工学为主,涵盖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医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在西部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起新成大的景观、规模和影响力,人们赞叹不已;说起当初的创建,又让人感慨万千。
感慨那个时候,成大初创,几近夭折,最大阻力在于无校舍、无师资和无生源的办学条件,以及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极左思路上,认为地方政府办大学是“复辟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走回头路”,更是以成都教学系统根本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为借口。面对重重困难,当时的省市委主要领导,顶住阻力大胆闯,划拨、落实启动经费,安排省教委规划成大的招生名额,授权市委宣传部积极筹备,责令市教育局承办落实。可以说,1978年成都大学的创办,是改革思想的胜利成果,体现了小平同志“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的思想风格。
感慨成大的创办,还为探索地方政府主办高校的办学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记得刚开始创办时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要说成大是“三无创业,急促上马”也丝毫不过分。正是当年小平同志“不争论”的工作作风,省市委领导的大胆实践,才有了新成大的今天。
要说成大有什么特色,那第一条,就是地方政府倾力办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主导作用。成大创办、探索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只要有了领导的决心、意志和魄力,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切实保障(经费与生源),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比如当年初创的时候,不是没有办公地点吗?那就责成市教育局腾出中教师资培训基地,借用那里局促简陋的房屋作为临时办公点;不是没有经费没有筹备动员大会的礼堂吗?那就直接提供市委小礼堂召集各区县领导动员集资扶持;不是没有高教师资吗?那就抽调中学知名骨干教师,聘请兼职教师,借调留用专家以保证教学质量;外地专业教师调入不是有困难吗?市委就专门议会决定成大教师进城户口指标“特事特办”;不是没有教室课桌椅吗?那就借用中学大礼堂分片隔出若干教室,租用他校课桌椅;不是没有教师学生宿舍吗?那就因陋就简实行早读晚归的“走读制”“走教制”(因其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就地入学者),为此,当年《人民日报》还专门将其作为地方大学的办学经验加以推广;甚至创办当年不是没有生源吗?省教委就干脆将原七七级已经就读成师班的学员一并归入成大,实现了成大当年筹办当年入学的目标。再后来,不是没有固定校址吗?那就迁出中学(市八中)腾让校园;不是没有发展空间吗?那就“腾笼换鸟”,从狭小荷花池到城东青龙湖畔迁建升本,就扩征土地打造十陵景观成为成都高教事业亮丽的风景线。
回顾成都大学近四十年的发展史,从条件俱无、克服万难到初具规模、卓有成效,从部委省属管理到地方市属主办,是不是也形成了一个突破高教垄断的地方高校教育特色呢?这就是省市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创办、主管地方高教,运用行政体制的力量推动地方高教事业发展的特色。事实证明,成大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地方政府重视高教培养人才的发展史。市委市政府对成都大学的重视不言而喻,难怪人们常常说:“成都大学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一张名片。”
2006年,市政府更是下决心统筹地方教育资源,数校合并,充实专业设置,为恢复“成都大学”原有校名创造条件。时至2016年,成都大学外貌换新颜,林荫环抱的校园道路、朝霞辉映的廊桥湖畔、高耸林立的教师公寓,校园景观升级装饰,直让周边的老川大人和我等老成大人啧啧称奇。老同志都说一定要抽时间回来看看成大的发展新貌。作为成大过来人的我们,甚至有理由展望:待高教改革深化时,成大不再仅仅是林荫大道、学堂高楼、教学相长、风端气正,而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有大师,成为中国一流的地方高校。
我们相信,历经风险、克服万难、迁建发展的成大,将不负众望,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张雪山,男,十陵第四退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