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嘤鸣心语

党建工作

黄智明《欣庐是我曾经的家》

发布日期:2018-04-10 09:07     点击次数:   [打印]   [关闭]
分享:

            

我和所有年过花甲的人一样,心里总会时不时地想起过去,有甜酸苦辣,有欢乐忧伤,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有渐渐淡忘的逝去。但时时刻刻萦绕心间、难以释怀的却是当年西糠市街28号附3号生活的那些日子。

比邻繁华春熙路的西糠市街是一条宽不过5米,长不过200米的小街、“广东会馆”就位于这条街的28号。广东会馆内有三个院子,其中3号院就是现在“太古里”的“欣庐”,也就是我曾经生活了28年的家,我在这里出生、结婚和生育我的儿子。

“欣庐”是大慈寺街区六处建筑遗存之一,为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是成都传统川西民居的另一代表。2013年,欣庐由市房管局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4年由市政府第二批公布为成都市历史建筑并挂牌保护。

“欣庐”的地基,过去是广东会馆的山门、二殿和东西厢房。1939611日,日本飞机27架轰炸了盐市口和东大街,投弹111枚,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毁屋6075间,广东会馆的山门、二殿和东西厢房也被炸毁,成为废墟。1942年,一个国军的廖姓团长,买下此地基,修建了“欣庐”,供他父亲养老。廖团长的父亲原来是北糠市街一个专门替人挑水卖的挑夫,当了老太爷,还仍然下河去挑水。他儿子只好送他到乡下养老去了,空置的院子就出租给了其他人。

我父母1947年从宁夏街搬到这里,到2005年因拆迁被迫将房子卖掉搬走,共计在这里住了58年。1949年秋天,成都即将解放,房主决定将房子低价出售。我父亲以前替人开车跑云南,有一些储蓄,加上外婆出了一部分钱,于是在不退回押金的前提下,我父亲和资中林先生、遂宁陈先生共同出资340个银元将承租的房子买下。

整个“欣庐”建筑呈一侧“E”字型。推开两扇厚重牢实的棕红色大门,进入朝门“门道”,有一个2米多宽、1米多长的狭长的门洞儿,那门洞儿里从不堆放任何东西,总是那么干净。门洞的尽头是一排4扇嵌着彩色玻璃的雕花门,门后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院子的北侧是一排4间厢房,正面是4间正房,南侧是一座六角小亭。

正房和厢房一律是青色的夹墙砖,墙砖下面有透气孔,木结构梁柱,小花玻璃窗户,天花板和地板都是木质的,采光很好;院子的中央是三合土通道,四周红砂石排水沟正对着房檐,红砂石的阶沿很宽,白天无论大人做事还是小孩看书都喜欢在阶沿上。

整个庭院空地里栽有女贞、紫薇、美人蕉、桃树、李树、金桂和铁脚海棠等,每天都有不知名的小鸟飞到院中来喈喈鸣叫,声音十分悦耳;小亭与东墙之间有一个葡萄架,葡萄架后面南墙边有一间厕所和一间柴房。厕所虽然是旱厕,但非常干净;院周围的土墙上攀援着许多植物,春、夏、秋三个时节开放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花,或红、或黄、或粉、或白,五彩缤纷,将不高的土墙点缀得分外好看。一到采花季节,到处都飞舞着蜜蜂,在盛开的鲜花上采着蜜,住在院里,感觉到的是一派祥和景象。

正房右侧是一个小天井,春暮夏初,在小天井小憩,还可分享后院飘来的淡淡花香。

院子里每家的房间白天是敞开的,邻里间串门抬脚便进,如进自己的家一般。不用敲门,也不用找借口,漫无边际瞎吹一通,意满兴尽抽身又去。称呼长辈不过一声“伯伯”、“姆姆”,双方感情瞬间融为一体。若是哪家来了远客,要留宿过夜,主家的娃娃们随便到隔壁的哪家伯伯、姆姆家“打个挤”便一切搞定,彼此犹如本家,随便得很。

此外不管是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互相帮衬,整个老宅小院的三家人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人病了,大家都去问寒问暖,送汤熬药;谁家炒菜缺了调料了,打个招呼倒上一点酱油,舀一勺盐是家常便饭;如果大人外出,将小孩寄放在邻居家,也是经常的事情,谁也不感到意外。

那时候物资很缺乏,但只要谁家有点好吃的,总要端着给院里邻居尝尝。如果有孩子闻着味儿找来了,主人家也不会吝啬给小馋鬼们解解馋。

偶尔也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起摩擦,但彼此间很快就忘却这些恩怨,和好如初。当年院门曾贴有一副对联:上联“前世有缘守望相助三家合住老宅院”,下联“他年寻梦水火相通几人能享旧平房”就是对邻里和睦温情的最好注解。

夏天天气闷热,婆婆爱带着我和妹妹在前院的凉亭里或葡萄架下乘凉。散发出清凉光辉的圆月,静悬在铅蓝色的夜空之中,周遭的流云仿佛施了淡色的水彩画。葡萄藤叶的影子纵横交错地落在架子下的砖地上,横斜轻浅,在月色下透着许多的沧桑斑斓。婆婆拿着小凉扇,一边驱赶着烦人的蚊虫,一边嘴里唠叨着过去的事情,我和妹妹则不紧不慢地数着远处天上的星星。有时婆婆也会教我们唱一些童谣:“月亮月亮光光,芝麻芝麻香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在童谣声中,习习凉风夹带着花的清香阵阵袭来,吹散了一身的热气和烦躁,一种不可名状的惬意感弥漫全身,慢慢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醒来,已经躺在床上了。

葡萄架是我和妹妹们的最爱,无论春夏秋冬,葡萄架上的葡萄叶都浓绿茂密,郁郁葱葱,夏天为我们遮挡着阳光,营造出一片阴凉的小天地;冬天,为我们遮挡着风和雨,便于我们玩耍和看书学习。

对于幼时体弱多病,除上学和偶尔到青羊宫干妈家外,很少外出的我,葡萄架侧那堵临街的东墙和白天打开的大门,就是我连接外部世界的神奇通道。五六十年前,成都市区除了人头攒动的各大商场外,每天还有各类商贩游走在大街小巷。各种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吆喝声,加上在巷子里疯玩孩子的欢叫声,就构成了一道奇特的音符,他们的声音都会不时从墙外、从大门外传入我的耳中,给幼时孤独的我,留下了很多欢乐。

这种充满温馨、宁静、富有人情味儿和天伦之乐的生活感受,是目前生活在都市水泥森林里的人所无法感觉到的。

有人说最理想的生活是:在大城市奋斗,在小城市生活;走过红尘岁月,看尽人世繁华,回归平淡人生。因此我希望在老了时,仍然能有一个像“欣庐”这样的小院,走进小院后,听不到世事的喧嚣纷争,看不到人际间的勾心斗角,不必操心厚此薄彼,只顾享受这份平平常常人生……让我和我的父母,甚至我的子女,都在这里,平静地过完一生。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很多时候,都不能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突然有一天,“欣庐”这一片地被征用了,我家和周边的邻居只能搬走。我也多次回到“欣庐”,我曾经的家,但我熟悉的小街没有了、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也没有了……

我的人生曾经融入这片空间,在迁离“欣庐”多年之后,我的心仍在“欣庐”,在潜意识中,只有“欣庐”才是我真正的家园和心灵港湾。如今这一切全都烟消云散了,只给人留下无限怅惘之情。

“望庐思其人”,看到“欣庐”小院,我就会想起我的儿时生活,想起将一生的爱都给与我的外婆、母亲和父亲。

 

【作者简介】黄智明,男,十陵第五退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