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防骗指南
一、案例
近年来,老年人被骗的案件屡见不鲜。老年人一旦被骗,轻者财产受到损失,重者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精神情感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无论是老年人自身、其家人以及整个社会,都应关注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问题。
1、老人受骗汇款银行员工劝止。
2013年6月25日,被诈骗电话“吓蒙”的市民穆大爷急匆匆赶到银行给骗子汇钱,“幸亏”当时办业务的人多,他排队等待时因心疼通话费被银行工作人员瞧出端倪报警,才避免了5万元的损失。
2、贪小便宜吃大亏,60位老人被骗18万。
现在不少老年人,都喜欢听讲课,内容无非就是养生、保健之类,为了听课他们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多的时候一个课堂能吸引几百甚至上千人,要说这学习保健知识对老人来说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前几天,有六七十位老年人跑到了德州德城刑警大队城北中队,说就因为这保健知识讲座,他们被人给骗了。
3、一公司诱骗老人投资,合肥300多人被骗6000多万。
尽管去年合肥警方就告知王老被一家公司骗了,但老人至今都无法释怀,因为他被骗走的100多万,包含了他一辈子的积蓄和儿女的购房款,他始终不敢告诉儿女被骗的真相。2013年11月24日,合肥警方对外宣布,一家名为广东邦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机构打着租赁公司旗号,在全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在合肥,像王老这样被骗的有300多位老人,他们一共被骗6000多万元。
4、轻信电视购物买藏品,老人被骗十万多元。
家住省二建宿舍的肖女士来电反映,她和老伴轻信电视购物,购买了一大堆仿冒的纪念章、纪念币等藏品,一下子被骗去10万余元。懊恼不已的她提醒老年朋友,谨防电视购物中的“陷阱”,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花哨的广告词。
5、老人听“公益”讲座被骗买保健品。
一个听起来似曾相识的套路:年近七旬的赵大爷,从朋友口中得知,2013年4月24日在辛寨子有个讲座,专讲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当300多位老人挤在会场,不断被各种“诱惑”轰炸时,便有老人交了钱买了药拿了赠品。可承诺和实物并不相符,发觉被骗的老人揪住对方,却只拿到部分退款。昨日下午,十多位老人找到该活动的协办方——中航科技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则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我现在有苦难言,百口莫辩。”
6、老人卖柚子收300元假钞,好心市民捐钱捐衣。
见过缺德的,没见过这么缺德的!泸州卖柚子的59岁葛大爷,昨天一早卖蜜柚子时,遇到两女一男,三人分三次买了6个柚子,付的都是百元大钞。等找完零钱,三人离开后,葛大爷才发现:这300元都是假钞!人间自有真情在,得知柚子爷爷的遭遇,好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
二、骗局介绍
近几年,通过对我国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办理的诈骗案件进行梳理,发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诈骗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同时骗子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要注意提防以下几种诈骗,别被骗子的花招给忽悠了。
1、保健食品骗局
(1) 声称“药到病除”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有治疗功效。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如“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2) “教授”办讲座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貌似专家、教授和老中医,或者一些主持人或演员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
(3) “免费活动”搞促销
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
(4) “权威证明”忽悠你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 请来“专家”搞义诊
一些不法商家雇用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从而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不少老年人因此被诱骗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2、投资骗局
(1) 高利息为诱:利用亲朋散播消息,鼓吹老人参与投资。
(2) 大打感情牌:对老人嘘寒问暖、送礼物,摸清老人家庭经济情况。
(3) 设法套牢资金:投资金额越多利息越高;不满一年退回本金,要交违约金。
(4) 逃之夭夭:前几个月按时支付利息,雪球越滚越大后,便销声匿迹。
3、网络电话骗局
(1) 冒充公安或法院
不法分子假冒公安机关的名义谎称受害人的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或涉及刑事案件,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受害人到银行自动取款机前根据其电话提示进行数据更改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
(2) 虚拟绑架型
不法分子多通过短信或直接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的子女或孙子、孙女被其绑架,利用受害人急于解救人质的心理索要赎金,诱骗受害人上当。
(3) 帮助理财型
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建立虚假网站或通过发送虚假手机短信,以帮助炒股、预测中奖彩票号码赚钱为由,诱使受害人缴纳代理费、保证金等。
4、偷梁换柱
一些不法分子,看准了老人视力下降,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用假币去跟老年人交易,获得利益。
三、受骗原因及预防
近年来,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我们在痛斥这些无良骗子的同时,又应该反思作为社会、作为家人该如何帮助老人防止被骗子们骗去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呢?
1、打好预防针。做子女的平时要有意识地将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对这些常见的骗局有一个了解。
2、多关心老人。不少骗子就是利用了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这一点,大打亲情牌。老人们也是因为孤独,而容易被骗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心甘情愿把钱掏出去。所以子女们应该常回家陪陪老人。
3、把钱存银行。要说服老人把大部分的钱存在银行,并且最好是由子女帮忙存储,密码也由子女设置。假使骗子已经成功骗取老人的信任,但是想要取钱必须经过子女,这样子女们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发生什么情况,并且阻止老人落入陷阱。
4、不要贪小。老年人总是在用钱方面很精打细算,并且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贪小的心理。很多骗局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设定的,所以子女们要时不时地提醒老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很可能你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结束语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经常受骗是因为他们上了年岁,分析能力下降、头脑反映不敏捷、防范意识薄弱所致;其实不然,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表明,老年人不断被骗与大脑内部一个叫做“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部位的日渐老化有关,老年人前额叶的活动不够活跃,导致他们对负面感受产生的预警性能力下降,因而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上当受骗。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学习、记忆、推理、判断等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活动范围的缩小、法律意识的淡薄、对钱财依赖感的增强、不安全感的日益突出,都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让老人一步步落入圈套;小区门口架起的临时摊位、厂家直销开办的免费讲座、药厂直销带来的礼品赠送,越来越隐蔽的行骗方式轮番上演,随着行骗伎俩越来越高明,老年人们真是防不胜防。
总结起来,老人受骗多是孤独惹的祸,作为子女,应当多关注老人的需求,多和老人沟通,比如社会上的新鲜资讯,提醒他们防范不法商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生活自信。当老人被骗时,家人要尽量少些指责和埋怨,多些理解和宽容。老人本人也不要太过内疚和自责。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老人被骗后长期不能释怀,郁郁寡欢几年后就去世了,令人唏嘘。与此同时社会也应为老人撑起保护伞。比如,居委会定期举办相关防骗意识讲座,将社会上的各种骗术告知老年人;小区、公园安保人员应禁止身份不明的推销商进入,不给奸商提供场地;质监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对不法商业行为进行打击。如今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基本国情,如何保护老人、赡养老人不仅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经济发展活力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