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宝库

党建工作

阿尔茨海默病能否预防?做好12种干预措施控制,可减少40%发病风险!

发布日期:2022-09-22 09:26     点击次数:   [打印]   [关闭]
分享:

每年的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天是第29个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知彼知己 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3.9%,患者数超过千万。阿尔茨海默病因脑损伤不可逆、可能导致全面失能等原因,已然成为困扰人类脑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为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阿尔茨海默病能否预防?如何帮助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甚至进展?今天上午,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主办、灵北中国支持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科普专场进行了线上直播,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解恒革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教授等神经精神领域权威专家做客直播间,聚焦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意在宣传阿尔茨海默病(AD)的10个早期症状、12个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诊断后的医学与社会支持,携手共克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看护难题。

知彼知己,认清AD的10个典型早期症状

据解恒革教授介绍:“对待阿尔茨海默病,我们要知彼知己。‘知彼’是首先要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征兆,同时要了解哪些因素会促成或者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只有了解它,才能做出具体的行动。‘知己’则是要对照检查自己,看看目前是否存在早期患病的不典型症状,以及知道自己目前的认知功能处于何种状态。”

解恒革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有10个典型的早期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能力衰退、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力、思维判断能力下降、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退出社交活动、做不好熟悉的工作、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丢三落四找不回东西、出现异常行为等。其中,对于早期的患者,远期的记忆力可能还是保留的,不能因为老人的远期记忆力非常好,而耽误了他的早期就诊。“如果老人有以上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有所警觉,赶快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

关口前移,从“早诊早智”到“早防早智”

2021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的主题是“早诊早智”,今年主题为“早防早智”,从“诊”到“防”虽一字之差,但“防”体现了上医治未病之道,体现了业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预防关口前移的共识,即在疾病未发生时积极通过远离危险因素来做到预防,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防和早诊,才能实现“早智”,“智”是“治”之所向。

孙永安教授认为,“诊”和“防”不一样。“早诊早智是患者有症状主动去医院就诊,但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很慢性的病程,可能在真正患病之前15年、20年,大脑里有一些有害的物质缓慢损害大脑的神经元,刚开始我们不会有任何临床症状,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有症状时大脑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当大量神经元被破坏了,有症状的患者才去诊断和就诊,错过了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孙永安教授表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科学界尚未有定论,但有12个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教育、高血压、肥胖症、抑郁症、缺乏运动、听力障碍、吸烟、糖尿病、缺乏社交、过量饮酒、头部受伤、空气污染等。如果一生做好这12大因素的控制可以减少40%的痴呆发病的风险,甚至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

规范药物治疗,打赢认知障碍管理的持久战

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治疗目标在于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者负担。目前,在临床上,普遍认为认知症状是痴呆的重要临床标志,但精神行为症状(BPSD)往往影响疾病的发展。记忆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但是伴随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更需要高度关注。BPSD导致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难以照顾,并加重照料者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类认知障碍目前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要想完全根治这个疾病,目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目前还是选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功能受体拮抗剂的比较多。”王华丽教授表示,“一方面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不要过度恐慌,另一方面还是要对治疗抱有希望,虽然它不能根治,但还是能够通过药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延缓。认知障碍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抗争中,如果我们能够采取积极的视角,接纳疾病、包容患者、支持家庭,这将会是全社会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困境的一个最佳作为。”

                                                        (来源:纵相新闻